2008年5月,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亚洲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画刊》 编辑部等艺术机构共同发起“中国艺术家‘震后造家’行动”。
“震后造家行动”的支持媒体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书画频道、Tom美术同盟网、艺术国际、《东方艺术.财经》、《当代美术家》、搜狐网、《新京报》、雅昌艺术网、浙江艺术网、《世纪建筑》、《金融时报》、99艺术网、IBTimes中文网、文化部《音乐生活报 – 作品送拍周刊》等。
中国扶贫基金会专门为行动设立了“震后造家公益基金”。
建筑界精英团体纷纷加盟“震后造家行动”,为“震后造家行动”落到重建家园的实处作出不懈努力。
震后造家的行动之“重建土门镇民乐村”得到了各建筑事务所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提交了单体设计方案,
目前我们已经征集到了9个单体的设计方案,这些建筑事务所包括:
都市实践
齐欣建筑
车飞超域建筑
季铁男乙建筑工作室
非常建筑
家琨事务所
aya建造生活
谢英俊工作室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为了协助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工作,扶贫基金会做了深层次的走访调查得到《民乐村灾后恢复重建资源与需求参与式调研评估当地建房需求评估报告》。连夜赶做民乐村地图。而费菁女士与中国设计研究院崔恺工作室合作,对民乐村灾后重建进行一次开放式的、可以给各建筑团队充分发挥空间的建设总体规划。
震后造家将于2008年10月16号,召开内部协调会,以总结各个建筑事务所的方案。10月21号,震后造家工作组将前去德阳,参与“民乐村灾后重建规划研讨会”,向当地汇报建筑方案,为11月份民乐村破土动工做准备。
10月16日晚,“震后造家”行动组的建筑家、艺术家再聚扶贫基金会,召开协调会议。这是行动组按照上次会议的约定,在完成对民乐村的区域建设规划和单体房设计后的内部交流汇总,也是为10月21日专家组赴民乐村向政府、乡民报告设计方案做的事前协调工作。
在近四个小时的会议中,建筑家们纷纷向行动组同仁介绍了自己在过去一个月中的工作成果:联络组的费菁与崔凯工作组在较晚拿到《民乐村灾后恢复重建资源与需求参与式调研评估:当地建房需求评估报告》和民乐村地图的情况下,加班加点高效工作,已做出了几套民乐村规划设想与建筑事务所组团方案。而其他负责单体设计的建筑事务所也都拿出了相对成形的设计方案,愿意投入精力将设计方案付诸实践。
在协调会上,设计团队纷纷演示介绍了自己的“造家方案”:超成建筑的“魔方结构”,朱锫事务所的秸秆建筑设计,阿尼那工作室的依附、互生两种户型,季铁男工作室的“支撑墙体与围护分开”建造方案等等都得到了充分的讨论。
此外,场域建筑的梁井宇先生提出了“农民最缺乏的是技术支持”的想法,介绍了自己目前已翻译完毕的“给农民看”的建筑书籍,这本书正在进行本地化技术修改。他表示希望利用这次建造机会,使农民受到建筑培训。王辉、周宇舫先生也积极相应,认为知识分子在灾区重建事业中应在理念、策略推广中发挥最大作用。“震后造家”主要发起人朱青生先生则认为应该将“理念推广”与“为农民做实事”二者结合,利用“震后造家”与扶贫基金会的平台,一方面将已成熟的尽快出书,一方面尽快为民乐村民造房解决实际过冬问题。
除了工作方案的交流,此次会议还议定了10月21日“民乐村灾后重建规划研讨会”的人员安排和报告方式,尽量以节俭的人力物力达到“为农民办实事”的效果。同时,震后造家还将参加10月24号开幕的“北京建筑艺术双年展”,希望以此次展出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震后造家”公益行动中。
10月21日,由费菁老师带队的震后造家行动组赶赴德阳市,参加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民乐村灾后重建规划研讨会”。听取了各方面专家意见,并且在会后走访了民乐村,获取地形、生态、农民居住环境的第一手资料。
费菁老师要求各个建筑事务所,在原有的设计方案基础上,深化户型效果图,这些效果图之后将由农民自主选择。尽快确定下来,以便尽早动工,解决过冬问题。这一交图期限定在10月31号中午12点之前。
同时费菁工作室和崔恺工作室也将加班赶工,尽快确定整体规划。
震后造家行动之重建民乐村,得到了很多建筑事务所的支持,他们纷纷提交了单体的设计方案,并由费菁工作室和崔恺工作室负责民乐村的整体规划。
2008年5月20日,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加盟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亚洲艺术基金会,共同发起“中国艺术家‘震后造家’行动”。
万分感谢社会各界对赈灾援助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来自当代书法网www.ddsf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