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吴作人基金会项目介绍、进展以及资金去向
- 汉画专项基金
项目执行主体:本会
项目本年度收入:0
项目本年度支出:64580.27
运作模式:混合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文化艺术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汉画专项基金”于2009年建立,支持汉画学术工作。2023年度主要工作包括:1.编辑《孝堂山祠堂卷》(第64、65卷)、《朱鲔石室卷》(第66卷)、《睢宁卷》(第67卷)、《吕梁卷》(第68-70卷);2.继续补充和修订《汉画研究文献数据库》,对至今为止所发表的研究文献进行分阶段的耙梳和补充,并努力推进古文献数据库在研究中的使用,建立古代文献与图像的结构性对应研究;3.推进《汉画图像数据库》,已完成对《汉画总录》已出版63卷中52卷数据的上线工作(53-63卷待图书版权期过后即开始上传),包括陕北(全部)、南阳(全部)和山东的部分汉代图像(邹城、沂南、莒县)、安徽(萧县、淮北)、江苏(徐州、沛县)等,向学界免费提供,供研究者检索和研究;4.推进汉画文本分析,从《汉画总录》画面描述文本中利用依存句法分析并设计依存语义路径模式进行图像元素之间的关系抽取;5.为《汉画总录》的外译(首先中译英)提供学术支持,以推进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传播。
目前完成情况:
1.编辑《孝堂山祠堂卷》(第64、65卷)、《朱鲔石室卷》(第66卷)、《睢宁卷》(第67卷)、《吕梁卷》(第68-70卷)。
- 2. 继续补充和修订《汉画研究文献数据库》,对至今为止所发表的研究文献进行分阶段的耙梳和补充,并努力推进古文献数据库在研究中的使用,建立古代文献与图像的结构性对应研究。
- 推进《汉画图像数据库》,已完成对《汉画总录》已出版63卷中52卷数据的上线工作(53-63卷待图书版权期过后即开始上传),包括陕北(全部)、南阳(全部)和山东的部分汉代图像(邹城、沂南、莒县)、安徽(萧县、淮北)、江苏(徐州、沛县)等,向学界免费提供,供研究者检索和研究。
4.推进汉画文本分析,从《汉画总录》画面描述文本中利用依存句法分析并设计依存语义路径模式进行图像元素之间的关系抽取,目前实现的方法在有效性和效率上优于基于规则的关系抽取方法。
5.为《汉画总录》的外译(首先中译英)提供学术支持,以推进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传播。
项目成效与影响力:
《汉画总录》主要通过编纂汉代图像,对中国图像志的基础部分展开工作,并对存世的汉画进行现代方法的重新著录和科学编号。经由对《汉画总录》的编辑,进一步展开学术问题,在图像时代如何用图像理论来对古代的观念和历史现象进行研究,参照古代图像系统如何建造现代形相学,促进现代哲学和思想从“语言转换”到“图像转换”,都在研究中被双向关注和推进,在人类历史的重大关头,系统探讨如何用图像来寄托和交流人的精神、观察和认识世界与历史,既是一个艺术史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和思想问题。因此,在《汉画总录》的编辑中,编辑者以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法、开放而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意识,将中国图像志的基础工程,扩展成了一个对于信息时代和图像时代进行思想探索的前沿问题的讨论。
已经出版的《汉画总录》只是工作中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相关成果是汉画相关“古文献数据库”、“考古数据库”、研究文献数据库,其中包括中文一万多种,西文含英、法、德、日、意、俄文600多种,并兼有日、韩文等文献。这种利用网络时代和数据库系统进行的全新的研究方法,已经显示中国的古代艺术和图像研究正逐步进入新的阶段。
《汉画总录》至今已出版58卷。“汉画专项基金”与北京大学合作,通过资助重大国学项目,对弘扬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塑造东方古老文明大国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儿童美育专项基金
项目执行主体:本会
项目本年度收入:0
项目本年度支出:31744.99
运作模式:运作
服务对象:儿童
服务领域:文化艺术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儿童美育专项基金”于2018年建立,2023年度主要工作包括:1.为推动乡村学校美育的全面发展,继续用视频课程的方式推进儿童美术教育,2023年在基金会公众号上新发布了35期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儿童导览视频,并定点发给云南少数民族小学及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以开拓和启发少有机会接触当代艺术的非城市边远地区的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还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与上海北虹高级中学合作开展“社会大美育”课堂,通过学校平台把已发布的视频课程输送到大城市的孩子身边,提升孩子们的创造力发展;2.作为支持机构,参加全国儿童美育课题项目“蒲公英行动”,在广州市番禺区举行美育系列活动,在番禺区工人文化宫举办“少年强——‘蒲公英行动’番禺外来工子女油画班(象达中学班)油画作品展”,展出番禺外来工子女油画班85位学员的作品,我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在展览的开幕式上为学员们上了一堂美育课。同时,为提高当地美术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朱青生教授还为番禺区中小学和幼儿园美术骨干教师做了一场“公益大讲堂艺术讲座”,获得当地师生的热烈欢迎。
目前完成情况:
1.为推动乡村学校美育的全面发展,继续用视频课程的方式推进儿童美术教育,2023年在基金会公众号上新发布了35期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儿童导览视频,并定点发给云南少数民族小学及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以开拓和启发很少有机会接触当代艺术的非城市边远地区的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还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与上海北虹高级中学合作开展“社会大美育”课堂,通过学校平台把已发布的视频课程输送到大城市的孩子身边,提升孩子们的创造力发展。
2.作为支持机构,参加全国儿童美育课题项目“蒲公英行动”,在广州市番禺区举行美育系列活动,在番禺区工人文化宫举办“少年强——‘蒲公英行动’番禺外来工子女油画班(象达中学班)油画作品展”,展出番禺外来工子女油画班85位学员的作品,我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在展览的开幕式上为学员们上了一堂美育课。同时,为提高当地美术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朱青生教授还为番禺区中小学和幼儿园美术骨干教师做了一场“公益大讲堂艺术讲座”,获得当地师生的热烈欢迎。
项目成效与影响力:
2021年开始,“儿童美育专项基金”全力推进大众美育,致力于全国性的儿童美育计划。率先实验通过网络课程的方式,将艺术教育课程传送给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以实现教育公平。通过与中国美协少儿艺术委员会、“蒲公英行动”及全国美术教育专业院校师生合作,“儿童美育专项基金”为艺术赋能乡村教育,拓宽儿童知识结构与艺术素养,实现教育公平,作出了积极的尝试,起到了示范作用。
- 吴作人研究专项基金
项目执行主体:本会
项目本年度收入:0
项目本年度支出:52.56
运作模式:运作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文化艺术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吴作人研究专项基金”是由吴作人亲属捐款建立,专门资助学者和学生对吴作人的艺术与思想进行研究的专项基金。2023年度“吴作人研究专项基金”的主要工作是编辑出版《十张纸斋(1953-1957)——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个案》。该书是为200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研究性展览“十张纸斋(1953-1957)——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个案”而出的学术专著暨画册。展览于2007年4月12日-4月25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主办。《十张纸斋(1953-1957)——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个案》是一部对吴作人先生及其同事的研究专著,该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篇同名的北京大学硕士论文,第二部分是2007年“十张纸斋”展览中的文字、展场照片及展品图片,第三部分是作品合集。2023年与湖南美术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十张纸斋(1953-1957)——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个案》一书将于2024年出版。
- 艺术史专项基金
项目执行主体:本会
项目本年度收入:100000
项目本年度支出:262207.03
运作模式:混合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境外、全国
服务地区:文化艺术
项目介绍:
“艺术史专项基金”于2010年成立,旨在通过提高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逐步完成国际艺术史研究领域格局的改变,引导从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主的艺术、文化方法,向西方与中国两大审美体系双峰并峙局面的转变。2023年度主要工作项目有:1.支持世界艺术史卓越讲座“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文化”,2023年完成2位专家的3场讲座,包括弗兰克·费伦巴赫教授的两场线下讲座《早期近代欧洲艺术中的生机之眼》(上海外国语大学)和《混沌的诱惑:达·芬奇与素描的艺术》(北京大学),和卡罗琳·凡·艾克教授的《雕像的活力:如何理解艺术品中生命力和情感属性?》线上讲座,并举办2期工作坊:9月16-17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连接中的力量”工作坊,17位海内外学者及26位受邀观察者参加;12月18-19日在鲁迅美术学院举办“博物馆与大学中的世界美术史”工作坊,12位海内外学者及10位受邀观察者参加;2.支持希腊、埃及、内亚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史专项研究,展开希腊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英语等艺术史多语种术语表的研究,力图建立图-词-物三位一体的图像数据库,丰富形相学与语言在研究世界诸文明中的联结与基础性作用。
目前完成情况:
1.支持“世界艺术史卓越讲座系列”,2023-2024年度的主题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文化”,邀请全球十几位顶级学者展开系列活动,包括公众演讲、圆桌对话、工作坊、新书发布以及文化交流等。
2023年度完成了2位专家讲座及3期工作坊/读书会。
第一位专家讲座及工作坊:
弗兰克·费伦巴赫(Frank Fehrenbach)教授讲座《早期近代欧洲艺术中的生机之眼》(9月15日上外)、《混沌的诱惑:达·芬奇与素描的艺术》(9月26日北大)
工作坊“连接中的力量”(9月16日至17日上外):以“力量”在艺术的体现,以及与艺术相关的力量表达为主题,17位海内外学者及26位受邀观察者围绕“祈愿的图像”、“宗教与超自然力量”、“类比与想象”、“政治图像中的力量”、“活力与象征主义”、“力量与场所”六个主题开展讨论。工作坊期间,贾斯敏·梅尔斯曼(Jasmin Mersmann)教授作讲座《图像的力量:魔鬼的视角》(9月16日上外)
贾斯敏·梅尔斯曼(Jasmin Mersmann)教授还受邀做讲座《流动中的图像》(9月24日鲁迅美术学院)
第二位专家线上讲座:
2023年10月27日,卡罗琳·凡·艾克(Caroline van Eck)教授《雕像的活力:如何理解艺术品中生命力和情感属性?》
第三位专家工作坊及读书会:
工作坊“博物馆与大学中的世界美术史”(12月18-19日于鲁迅美术学院),共有12位学者围绕作为桥梁的“作品”、 作为桥梁的“机制”、作为桥梁的“机构”、作为桥梁的“观念”四个主题进行相关领域的学术报告,10位青年研究人员作为“观察者”参加学术交流。
读书会(12月10日上外)围绕外国专家讲稿,18位青年学者进行了讨论。
外国专家因健康原因未能来华,讲座将延期至2024年。
2.支持希腊、埃及、内亚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史专项研究,展开希腊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英语等艺术史多语种术语表的研究,通过对各文明的图像资料和基础文献资料的全面调查、整理与研究,力图建立图-词-物三位一体的图像数据库,丰富形相学与语言在研究世界诸文明中的联结与基础性作用。
项目成效与影响力:
邀请全球研究文艺复兴的顶级学者来华举办讲座、圆桌对话、工作坊、读书会,极大带动和提高了中国学者的文艺复兴研究水平和整体学术能力。而将公共讲座进行直播,并且要求讲授者用母语讲述、我方提供中文字幕的方式,在线下和线上一般有1万到3万名专业和普通听众,成为社会美育的一种资源。澎湃新闻等新闻媒体进行专题采访,使得这样一次活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
5.艺术批评专项基金
项目执行主体:本会、中国批评家年会组委会
项目本年度收入:0
项目本年度支出:86400
运作模式:混合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文化艺术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2009年开始建立的“中国艺术批评专项基金”,2021年更名为“艺术批评专项基金”,旨在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为艺术批评家的各项学术活动提供无偿资金支持,保持批评的独立性和学术的严肃性。2023年主要活动包括:1.主办“中国摄影四十年”大展,呈现近40位中国最具代表性摄影家的400余幅经典摄影艺术作品,重新考察并揭示“摄影”之于艺术、之于中国、之于世界乃至全人类的影响。“中国摄影四十年”分别在厦门(2022.12.31-2023.5.18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3.7.15-9.10)、重庆(2023.9.20-10.20)巡回展出,展览期间举行了以摄影为主题的11场讲座如杨小彦《机器之眼——从摄影发明开始》、李公明《作为历史见证的摄影图像》、朱青生《再论1839——摄影对世界物性的再现》等,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澎湃新闻、重庆日报、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2.编辑出版《2022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文集》,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文集共收录44篇文章,分为六个单元:媒体与当代艺术批评、策展档案、理论经纬、历史钩沉、疫情时期的艺术、个案研究。
目前完成情况:
1.主办“中国摄影四十年”大展,呈现近40位中国最具代表性摄影家的400余幅经典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分别在厦门(2022.12.31-2023.5.18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3.7.15-9.10)、重庆(2023.9.20-10.20)巡回展出。展览期间共举行了以摄影为主题的11场讲座。
2023年2月18日“中国摄影四十年”展览在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同时举办了5场讲座,分别是朱宪民《摄影为时代服务——国内外摄影动态》、杨小彦《机器之眼——从摄影发明开始》、胡武功《摄影的记录性与社会性——从“麦客”和“老西安”说开去》、王宁德《影像究竟》、王帅《摄影的轻与重》,并举行开幕沙龙对话,重新考察并揭示“摄影”之于艺术、之于中国、之于世界乃至全人类的影响。
“中国摄影四十年”在北京凤凰中心展览期间举行2场艺术家讲座:蒋志《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变得不可思议》(8月26日)和洪浩《时代造就想象》(8月27日)。
“中国摄影四十年”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期间举行3场讲座和1场对话,分别是李公明《作为历史见证的摄影图像》(9月20日)、朱青生《再论1839——摄影对世界物性的再现》(9月21日)和王春辰《中国当代摄影的语言类型》(10月12日),此外朱青生与参展艺术家邢丹文就摄影问题展开对话(9月21日)。
2.编辑出版《2022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文集》,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文集共收录44篇文章,分为六个单元:媒体与当代艺术批评、策展档案、理论经纬、历史钩沉、疫情时期的艺术、个案研究。
项目成效与影响力:
“中国摄影四十年”在厦门、北京、重庆三地举办,引起极大关注,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澎湃新闻、重庆日报、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6.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
项目执行主体:本会
项目本年度收入:0
项目本年度支出:10872.7
运作模式:运作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文化艺术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启动于2010年,正式成立于2012年7月15日,其宗旨是致力于支持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质的青年策展人。2023年度开展的活动主要是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虚拟策展实验室展开合作,推进“虚拟策展·云对话”项目,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虚拟策展实验室的平台上,招募青年策展人将策划带到线上展示空间之中,同时也让策展项目的评议专家、青年策展人,甚至艺术家参与到虚拟展览中。这是专项基金近年由于全球疫情蔓延所作的业务调整,将项目发展聚焦于全球数字化未来趋势,为青年策展人提供策展的虚拟空间,以及形成可视化策展方案的可能性。
7.艺术档案专项基金
项目执行主体:本会
项目本年度收入:260000
项目本年度支出:894332.04
运作模式:运作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文化艺术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2010年开始设立“艺术档案专项基金”,资助方向包括当代艺术研究、编辑和出版、展览及资助青年艺术从业人员。2023年主要活动包括:1.编辑完成《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22卷并交付出版社,为“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2”提供学术基础。该书是对2022年中国当代艺术总体情况的回顾和展示,根据对全年2341场展览和7796位艺术家的广泛调查,并结合对3329篇文献的阅读,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选出100位/组艺术家作为代表录入年鉴;2.着手1979-2004年期间艺术档案的收集与整理;3.为“中国摄影四十年”的评选与展览建立档案基础,并主办“中国摄影四十年”大展,分别在厦门、北京和重庆巡回展出;4.为鼓励年轻批评家的学术成长,资助陈思怡、盛天一等16位年轻批评家稿费,其文章在“歧路”公众号上发表;5.资助“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的运营,档案馆在2023年举办了6场展览、近20场论坛与对谈活动,包括“你是河流,我也是河流:千禧一代家庭史展览”“CEF-历史切片——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研究”“文化创新洪流中的《美术思潮》”、“灼热的档案:档案人与档案库”系列论坛等。
目前完成情况:
1.编辑完成《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22卷并交付出版社,为“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2”提供学术基础。该书是对2022年中国当代艺术总体情况的回顾和展示,根据对全年2341场展览和7796位艺术家的广泛调查,并结合对3329篇文献的阅读,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选出100位/组艺术家作为代表录入年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为“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2”提供学术基础。
2.着手1979-2004年期间艺术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3.为“中国摄影四十年”的评选与展览建立档案基础,并主办“中国摄影四十年”大展。
“中国摄影四十年”分别在厦门(2022.12.31-2023.5.18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3.7.15-9.10)、重庆(2023.9.20-10.20)巡回展出。展览期间共举行了以摄影为主题的11场讲座。
2023年2月18日“中国摄影四十年”展览在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同时举办了5场讲座,分别是朱宪民《摄影为时代服务——国内外摄影动态》、杨小彦《机器之眼——从摄影发明开始》、胡武功《摄影的记录性与社会性——从“麦客”和“老西安”说开去》、王宁德《影像究竟》、王帅《摄影的轻与重》,并举行开幕沙龙对话,重新考察并揭示“摄影”之于艺术、之于中国、之于世界乃至全人类的影响。
“中国摄影四十年”在北京凤凰中心展览期间举行2场艺术家讲座:蒋志《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变得不可思议》(8月26日)和洪浩《时代造就想象》(8月27日)。
“中国摄影四十年”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期间举行3场讲座和1场对话,分别是李公明《作为历史见证的摄影图像》(9月20日)、朱青生《再论1839——摄影对世界物性的再现》(9月21日)和王春辰《中国当代摄影的语言类型》(10月12日),此外朱青生与参展艺术家邢丹文就摄影问题展开对话(9月21日)。
4.为鼓励年轻批评家的学术成长,资助陈思怡、盛天一等16位年轻批评家稿费,其文章在“歧路”公众号上发表。
5.资助“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的运营,档案馆在2023年举办了6场展览、近20场论坛与对谈活动,包括“你是河流,我也是河流:千禧一代家庭史展览”“CEF-历史切片——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研究”“文化创新洪流中的《美术思潮》”、“灼热的档案:档案人与档案库”系列论坛等。
5.1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1”的两期对谈沙龙
2023年1月3日第一期“媒介的转场:网络艺术批评”,由张理耕主持,对谈人王将、蒲英玮、王家北、吕宸,从媒介如何改变艺术批评、流量、媒介环境的尺度和韧性等几方面,对网络艺术批评展开讨论;1月8日第二期“青年艺术与代际问题”,由曾玉兰主持,对谈人程新皓、郭城、杨天歌、杨北辰,从艺术体制、艺术生态、青年状况、代际差异等多重角度出发,探讨当代“青年艺术”和“青年”群体的现存状况和发展方向。2期对谈在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和线上同时举行。
5.2 举办“中国视觉现代性”工作坊
2023年1月7日举办“中国视觉现代性”工作坊,活动由湖南省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和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办。工作坊分为理论、历史和创作三个单元,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牛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格兰谷州立大学的20多位专家学者和在学研究生,以“图像、媒介与视觉现代性”、“近代图像全球流通”、“‘殖民现代性’散文电影”为主题,在工作坊上发言。
5.3 承办“你是河流,我也是河流:千禧一代家庭史展览”,展览从2023年4月1日-5月8日。作为北京大学家庭史项目系列展览,该展通过呈现同学们的家庭史写作文本与物件,以组织不同年代的写作者和被写作者对话,试图通过新的写作、对谈、学术研讨等方式呈现田野的边角料和再创作,以探索碰撞家庭史写作和研究的新方式,扩展艺术展览和田野调查的边界。
展览期间举办2场对谈:4月12日举行第一场“为了沉默的附近:把微观书写作为方法”,对谈人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和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年教师张慧瑜;4月23日举行第二场“重思展览:不断自我生成意义的现场”,对谈人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王思渝和北大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杨云鬯,两场对谈都由北大本科生同学主持。
5.4 举办“中国摄影四十年文献展”,展览从2023年6月20日开始。
5.5 作为首届JINGPHOTO的学术支持,6月22-25日先后主办了8场学术对谈活动,围绕影像艺术的发展,多角度深入探讨无限可能与多元未来。
研讨主题一:摄影艺术中的实践
话题1《从画笔到相机:图像的自为和变动》,时间6月23 日,研讨嘉宾:陈维、李维伊、刘鼎,主持:刘蕾。
话题2《新锐与突围:中国影像艺术新观察》,时间6月23 日,研讨嘉宾:陈秋实、海杰、何伊宁,主持:董冰峰
研讨主题二:摄影与影像艺术中的收藏,时间6月22日,研讨嘉宾:曹峰、陈新宇、曾玉兰,主持:谢慕
研讨主题三:摄影艺术的书写与出版
话题1《困境与机遇:摄影出版的现状与未来》,时间6月24日,研讨嘉宾:林志鹏(编号223)、倪梁、言由,主持:戴显婧。
话题2《重思摄影:本土摄影的研究与摄影史书写》,时间6月24日,研讨嘉宾:德戈金夫、高初、胡悦,主持:杨云鬯
研讨主题四:摄影艺术教育
话题1《技术与理念:新媒体时代的摄影教育》,时间6月25日,研讨嘉宾:王川、王帅、朱炯,主持:海杰
“摄影四十年”专题论坛,时间6月25日,研讨嘉宾:安娜、王乃超、葛秀支,主持:朱青生
“晨光:光社和那个摄影时代”专题论坛,时间6月25日,研讨嘉宾:陈申、王珺、翟霖峰,主持:牛婕
5.6 主办“CEF-历史切片——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研究”展览
2023年9月20日-11月19日,在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举办“CEF—历史切片——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研究”展。此次展览通过展出36位艺术家的档案及文献,对1988年至2010年左右发生过的中国影像艺术进行阐释与研究。
5.7 主办展览“文化创新洪流中的《美术思潮》”
2023年11月30日,“文化创新洪流中的《美术思潮》”展览在宋庄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同时展出。该展最早于2021年在武汉合美术馆展出,此次以北京作为巡回展览的城市,呈现了围绕八十年代重要期刊——《美术思潮》——诞生前后及编辑部成员的相关文献,包括文件、书刊、手稿、照片、画稿、影像等不同形式。
展览以文献的形式,以两条思路组成:一是“征程:从《湖北美术通讯》到《美术思潮》”,展现了从《湖北美术通讯》 发展至《美术理论文稿》,再发展为《美术思潮》与《美术文献》的上下文关系;二是“包裹:《美术思潮》诞生前后的湖北创作实践”,展现了《美术思潮》诞生前后湖北地区的相关创作背景,如1981年在北京举办的“湖北十人画展”、1983年举办的“大河寻源周韶华画展”、1985年举办的“国画新作邀请展”以及1986年在28个场地展出、 50个群体与上百位艺术家参加的“湖北青年美术节”等艺术展览。
在“文化创新洪流中的《美术思潮》”展览之前,在2023年7-8月间,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还举办了主题文献开放月,展出了影像艺术家个案及肖像与社会主题的档案。
5.8 主办“灼热的档案:档案人与档案库”系列论坛
2023年10月28日至11月4日,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大学国史中心共同策划组织3场关于档案的系列论坛,邀请艺术史研究者、档案人、艺术创作者、档案学者,对档案库的建立、管理和研究等话题维度展开探讨。
论坛共分为三场:
第一场:档案·文献·数据(10月28日)
范白丁(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档案秩序的匹配与创建:从瓦尔堡图片文献库说起》
高明(中国美术学院《新美术》编辑)《冷档案》
徐呈瑞(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讲师)《档案理念下的图像数据建设——以“中国汉代图像信息数据库”为例》
第二场:当代艺术档案与历史书写(10月29日)
贾方舟(批评家、策展人)《档案的积累与艺术史写作》
朱青生(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和<中国当代艺术年鉴>》
第三场:从档案出发的艺术实践与历史叙事(11月4日)
陈界仁(当代艺术家)《解档案与运动中的残响》
邹德怀(影像史学者)《影像档案库的建立与管理》
祁天娇(人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讲师)《历史叙事中档案与艺术的螺旋运动》
5.9 为“休戚与共:从青年艺术回望八五新潮”论坛提供学术支持
由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担纲学术支持的“休戚与共:从青年艺术回望八五新潮”论坛于2023年11月19日举行。讲座邀请了渠岩、孟禄丁、薛若哲、蒲英玮四位不同代际的艺术家,从自身的创作经验出发,以对话的形式探讨青年艺术在不同时代的发展面貌,追溯中国青年艺术的发展脉络。
项目成效与影响力:
“中国摄影四十年”在厦门、北京、重庆三地举办,引起极大关注,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澎湃新闻、重庆日报、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是国内首部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题的大型年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从2005年开始,每年一卷,持续出版,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指标性出版物。
“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在798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当代艺术前沿信息的收集、展示与交流。
“艺术档案专项基金”与北京大学合作,在长期积累的学术基础上,力图在更高层面开展学术教学与研究活动,为强化中国艺术学科整体建设,推动中国及世界艺术的学术研究和发展作出基础性贡献。
8.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项目执行主体:本会、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项目本年度收入:0
项目本年度支出:556018.15
运作模式:混合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文化艺术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1”是跨年展,于北京(2022.12.20-2023.2.5北京798艺术中心)、上海(2022.12.17-2023.2.26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两地同时呈现。年鉴展集中记录并关注2021年全年2891个艺术展览、文献3850篇、涉及9991位艺术家的活动档案,最终呈现111位(组)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著录的艺术家在2021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38位(组)艺术家原作展出。展览期间还举行了3场学术活动。2023年下半年筹备并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2”,于2023.8.12-10.6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年鉴展集中记录并关注2022年全年2341个艺术展览、文献3329篇、涉及7796位艺术家的活动档案,最终呈现100位(组)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著录的艺术家在2022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12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在上海展出,后年鉴展整体又在澳门集中展出。“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已连续举办9届,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刊发了展讯和展评。
目前完成情况: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1”是跨年展,于北京、上海两地同时呈现,其中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2月5日在北京798艺术中心举办,2022年12月17日至2023年2月26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年鉴展集中记录并关注2021年全年2891个艺术展览、文献3850篇、涉及9991位艺术家的活动档案,并在此基础上,经过甄选、补充,最终呈现111位(组)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著录的艺术家在2021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在北京展出的26位(组)艺术家原作,和上海展出的12位(组)艺术家的原作,从数字艺术、公共艺术、摄影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后殖民、艺术乡建、艺术批评、艺术组织、艺术博览会、艺术教育等多个角度呈现该年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整体发展。
北京、上海两个展览都是跨年,且由于疫情的影响,开幕及对谈活动都在2023年1月举办。1月9日,在北京798艺术中心举行了“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2021”的开展仪式,仪式后策展人朱青生与12位参展艺术家,围绕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的联系、西方当代艺术的起源等话题,举行了对谈活动。1月11日,在上海多伦美术馆举行了“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1”的开展活动。展览期间以“媒介的转场:网络艺术批评”和“青年艺术与代际问题”为主题举行了2期对谈沙龙。
2023年下半年筹备并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2”,于2023年8月12日-10月6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年鉴展集中记录并关注2022年全年2341个艺术展览、文献3329篇、涉及7796位艺术家的活动档案,并在此基础上,经过甄选、补充,最终呈现100位(组)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著录的艺术家在2022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12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在上海展出。后年鉴展整体又在澳门集中展出。
为该展览特编辑了《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2图录》。
项目成效与影响力: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已连续举办9届,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受到艺术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肯定。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刊发了展讯和展评。
9.吴作人及其周围项目
项目执行主体:本会、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项目本年度收入:324752.48
项目本年度支出:365424.14
运作模式:混合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文化艺术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吴作人及其周围”项目是对以吴作人先生为中心的艺术界,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的各种现象、事件、人物和作品进行收集、整理,进而为学界提供研究的基本资料。本项目从2006年建立“吴作人档案”开始,经过多年长期不断的工作,探索出一整套建立艺术家个人档案的方法与规范,进而扩展到现当代多位艺术家和批评家,设立多个档案专项。2023年最重要学术成果是《吴作人全集.民国时期.1908-1949》(全七卷)的出版,并获得“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并为在成都东壹美术馆举行的“前贤未见——吴作人画熊猫”展览(6.30至今)、北京动物园“我从画中来——吴作人画熊猫”(10.25 -11.20)、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7.8-10.16)、苏州吴作人艺术馆 “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草原云雨》油画作品研究展”(3.28-10.19)提供丰富详尽的文献资料与原作支持,编辑完成展览图录《前贤未见——吴作人画熊猫》,为中央美院博士论文《吴作人艺术思想与教学主张研究》提供丰富详尽的文献资料与学术支持,并接受香山革命纪念馆就吴作人先生在建国前后的艺术经历与活动的采访。
目前完成情况:
各档案每年开展深入细致的档案收集、整理及研究工作,并组织或支持各种展览、学术讨论会、书籍出版等。
2023年度“吴作人档案”的最重要学术成果是《吴作人全集.民国时期.1908-1949》(全七卷)的出版,并获得“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此外,“吴作人档案”为吴作人研究提供充分的学术支持,2023年为在成都东壹美术馆举行的“前贤未见——吴作人画熊猫”展览(2023年6月30日至今)、北京动物园“我从画中来——吴作人画熊猫”(10月25日-11月20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7月8日-10月16日)、苏州吴作人艺术馆“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草原云雨》油画作品研究展”(3月28日-10月19日)提供丰富详尽的文献资料与原作支持,编辑完成展览图录《前贤未见——吴作人画熊猫》,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吴作人艺术思想与教学主张研究》提供丰富详尽的文献资料与学术支持,并接受香山革命纪念馆就吴作人先生在建国前后的艺术经历与活动的采访。
项目成效与影响力:
“吴作人及其周围”项目(即艺术档案项目)是本基金会工作的特色项目,为中国艺术史的基础性建设和结构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专业型基金会应该承担的“学术示范作用”。随着“多档案建设”及单个档案的深度整理,以及与国际艺术档案建设者的广泛交流,吴作人基金会将在艺术档案这一领域持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项目执行主体:本会
项目本年度收入:0
项目本年度支出:88197.53
运作模式:运作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文化艺术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吴作人全集.民国时期.1908-1949》(全七卷)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吴作人全集》是以“吴作人档案”为学术基础的一套史料性图文总录,采用了图像时代艺术史方法的社会学人类学和图像学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将图像-实物-文献构成三角证据的全新手段进入编辑工作,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全书共75万字、2000余幅图片,收录了吴作人民国时期作品1231件(组),吴作人所写的文献(包括文章、诗词、翻译的文章、采访、日记、信函)102种,其他文献135种,非作品图版445个,是目前收录吴作人民国时期资料相对完整的一个资料汇集。该书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2023年5月2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了“《吴作人全集》出版首发式暨‘吴作人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来自上海大学、四川大学、中央美院等院校学者做了研究报告。活动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文化报、北京日报、南方都市报、腾讯新闻、雅昌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同时,根据全集的内容,在基金会公众号上发布原创连载文章“艺术大师吴作人的故事”。
目前完成情况:
2023年5月2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了“《吴作人全集》出版首发式”,同时期举行“吴作人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由《吴作人全集》执行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主持,来自上海大学、四川大学、中央美院等院校学者做研究报告:李超《“客海上”国家记忆——吴作人早期“上海时期”文献研究》、黄宗贤《迈向高峰之旅——吴作人与中国艺术现代性建构》、于洋《寄写真趣——吴作人西北写生的叙事与修辞》、沈宁《<吴作人全集·民国>编纂规范功效及史料应用刍议》、曹庆晖《从<吴作人全集>看中国现代美术年谱编研》。
项目成效与影响力:
“《吴作人全集》出版首发式”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文化报、北京日报、南方都市报、腾讯新闻、雅昌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2023年底《吴作人全集.民国时期.1908-1949》(全七卷)完成公示,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1.“前贤未见展”项目
项目执行主体:本会
项目本年度收入:0
项目本年度支出:22927.95
运作模式:运作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文化艺术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前贤未见——吴作人画熊猫”由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主办,从2023年6月30日开始在成都東·壹·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是第一次对吴作人熊猫作品的整体呈现。展览共展出54幅原作,以“故事与学术问题”为贯穿主线,梳理了吴作人先生对熊猫大事件的关注及创作熊猫作品的过程。展览包含多媒体互动投影区、历史重现影像区、水墨熊猫原作展示区、小熊猫作品展览区等,展现了吴作人对熊猫的热忱、真切与独到表现,也反映出吴作人画熊猫所标志的中国画第二次重大转折的艺术史意义。为更好地宣传吴作人的艺术成就以及保护大熊猫,10 月25 日至11 月20日还在北京动物园科普馆举办了“我从画中来——吴作人大熊猫作品主题展”,由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促进会艺术工作委员会主办。
目前完成情况:
1.2023年6月30日在成都東·壹·美术馆举行了“前贤未见——吴作人画熊猫”开幕式。原定展览时间至2023年10月,由于展览受到欢迎,延期至2024年10月。
2.为更好地宣传吴作人的艺术成就以及保护大熊猫,2023年10 月25 日至11月20日在北京动物园科普馆举办了“我从画中来——吴作人大熊猫作品主题展”,由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促进会艺术工作委员会主办。
项目成效与影响力:
展览以“故事与学术问题”为贯穿主线,梳理了吴作人先生对国宝熊猫大事件的关注及创作熊猫作品的过程。展览包含多媒体互动投影区、历史重现影像区、水墨熊猫原作展示区、小熊猫作品展览区等。相较于传统画作展览形式,本次展览增设了动态设备,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丰富展览形式,增添展览趣味性,以好看、好玩、好学的多重维度,近距离走进吴作人先生的熊猫作品。以新颖活泼的展陈形式,既展现了吴作人对熊猫的热忱、真切与独到表现,也反映出吴作人画熊猫所标志的中国画第二次重大转折的艺术史意义。
腾讯、头条、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等多家媒体对展览予以了报道。
展览期间出版同名画册。
12.苏州吴作人艺术馆展览项目
项目执行主体:本会
项目本年度收入:50000
项目本年度支出:0
运作模式:运作
服务对象:所有人
服务领域:文化艺术
服务地区:全国
项目介绍:
吴作人艺术馆是在苏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吴作人先生晚年捐赠了90幅作品,在自己的家乡苏州建立的美术馆。艺术馆1997年开馆,经进一步改造后,于2016年重新开馆,以研究吴作人的艺术与教育思想为其工作重点。2023年本会与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联合主办,举办了“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草原云雨》油画作品研究展”(2023年3月28日-10月19日)。本会为展览出借展品,并提供学术支持。这是连续第6次与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联合主办吴作人先生的研究性展览,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学术评价。
目前完成情况:
2023年本会与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联合主办,举办了“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草原云雨》油画作品研究展”(2023年3月28日-10月19日)。本会为展览出借展品,并提供学术支持。
展后出版同名画册。
项目成效与影响力:
这是连续第6次与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联合主办吴作人先生的研究性展览,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学术评价。光明日报、学习强国、央广网、文旅中国、中国美术报、中国艺术报等20多家媒体对展览予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