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张纸斋
“十张纸斋”又称水磨胡同晚画会。1953年11月,在李宗津的建议下,吴作人与萧淑芳的住所——水磨胡同49号后院客厅,被开辟为美院教师晚间练笔作画的场所。经常参加晚画会的有吴作人、萧淑芳、艾中信、李宗津、王式廓、董希文、戴泽、李斛、冯法祀、靳之林,此外,艾青、韦启美、黄永玉、蒋兆和、陈晓南等也来参加画画。吕斯百、关山月、黎冰鸿从外地来京,赶上晚画会也都即兴速写。靳尚谊是当时参加画会唯一的一名学生。江丰、钟灵、郁风、张谔、李庚、夏同光、文金扬等美术界的同行座上宾。晚画会以画人像速写为主,素描、油画、水彩、水墨均有。
十张纸斋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解放以后,中央美术学院在完成了美术教育的普及化之后,1953年根据国家提出的培养专业人才的号召,中央美院开始进入了美术教育的提高阶段,将解放初规定的3年制教学改为5年制,同时开始培养第一届研究生,美院附中也在这一年成立。在这种形势下,教师的培训工作成为了当时重要的任务。
1953年5-6月,在徐悲鸿的提议、江丰的支持下,中央美术学院组织了暑期油画教师进修班,分为素描、油画两个小组,成员为中央美院和华东分院(即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师,由徐悲鸿辅导。徐悲鸿去世后,十张纸斋实际上承担起了教师培训的任务,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的名义,组织本院教授和讲师在吴作人先生家进修。王式廓作为美院研究部主任、党统战委员,是其中主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江丰对这个活动非常支持。晚画会还受到了北京市委的表扬,并指示中央美院党总支要支持晚画会,要求统战委员和民盟支部加强联系,推动画家们团结进步,进修业务。
“十张纸斋”这个名字包含有两层含义。
第一,教师们自解放以后经历了太多的运动,同时教学工作、行政工作十分繁忙,画画时间少。吴作人秉承徐悲鸿的教学传统,对于基本功的训练非常严格,吴作人说,一晚上每人大约画十张速写,就叫“十张纸斋”。
第二,吴作人一贯主张,只要掌握了造型的基本功夫,再对中国传统绘画工具能熟练运用,就能做到“应物象形”,画出推陈出新的国画。吴作人对大家说:“我们来点国画,一张不行,两张,再不行三张,每次我准备糟塌十张纸”,“十张纸斋”因此得名。在晚画会上,吴作人始终坚持练习用毛笔水墨画人物。其他人也或多或少地做了尝试。
1955年,马克西莫夫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开办油画训练班,“十张纸斋”因此减少了活动,但依然断断续续,直至1957年反右前结束。
在吴作人的艺术经历中,一共有过三次晚画会:1940年的重庆曾家岩晚画会、1946-1947年的北平洋溢胡同晚画会、1953-1957年的北京水磨胡同晚画会(即“十张纸斋”),其中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的,当属“十张纸斋”。
十张纸斋晚画会时,吴作人曾提议将来举办画展。然不久因“反右”、“文革”,此愿一沉竟然半个世纪。期间,主要参加者——王式廓、董希文已经离开我们34年,李斛32年,李宗津30年,吴作人10年,艾中信4年,萧淑芳2年。逝者长眠,值吴作人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举办《十张纸斋》展览,以圆先生们五十年前之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