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艺术闪亮花都(中国文化年)———访《东方既白》画展中法策划人

本报记者 郑园园 王芳

日前在享有“世界花都”美誉的巴黎举办的《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绘画展》是中国文化年开幕活动的重头戏。中法文化年法方组委会出版的刊物这样介绍这个画展:作品多为鸿篇巨制,漫步在这些画作之间,会感受到一种文明焕发着新的激情,新的光芒。而这激情与光芒,预示着中国美术新世纪的来临。

《东方既白》的含义是“走向光明的中国”,意味深长。这的确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展览。入选的基本是上个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有代表性的画家,包括20世纪前半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也包括20世纪中期以来扎根本土、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艺术家,更有一批对现当代艺术形态和观念的发展进行探索的画家,总计展出80多位艺术家的100余件作品。其中,有徐悲鸿的大幅中国画《愚公移山》,齐白石的4幅山水花鸟画等。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50年来第一次离开北京,更是第一次到国外展出。

这个画展在巴黎顺利开幕,与中方策划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同法方策划人、蓬皮杜中心现代艺术馆研究员阿兰·萨亚的密切合作分不开,与中法两国的艺术顾问和专家委员会在学术上提供的帮助分不开。两位策划人在巴黎对本报记者谈了对这个画展的看法。范迪安认为,《东方既白》反映了中国绘画百年潮流,是一个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展览,它有助于西方公众认识20世纪中国绘画独特的文化价值,从而理解20世纪整个世界艺术多元发展的潮流。中法双方在策划过程中都认识到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理解不同文化发展的差异性,这为双方形成共同办展思想打下基础。萨亚认为,尽管他本人十分喜欢中国20世纪的美术作品,但是法国公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中国画家及其作品知之甚少,《东方既白》恰好弥补了中法艺术交流史上的这个缺憾。

自1976年蓬皮杜中心建立以来,萨亚就在这个中心的现代艺术馆当研究员,策划过近百个艺术展。在他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中期蓬皮杜中心办过一个中国水墨画展,90年代初期巴黎赛努奇博物馆办过吴作人山水画展,除此之外,在巴黎的艺术展会上,中国艺术家悄无声息。范迪安认为,长期以来,“西方艺术中心主义”使欧美公众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了解非常不足,使他们在认识上存在盲点与偏见。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情况近几年正在发生变化。采访结束后,萨亚陪同我们参观了蓬皮杜中心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怎么样,中国》。萨亚也是这个展览的策划人。这是中国文化年的序曲性项目,展示了我国50多位青年艺术家包括造型、建筑、电影、音乐等多种类型的现代艺术。展览以丰富多元的面貌呈现当代中国的艺术创作活动。《怎么样,中国》自今年6月开幕以来,参观人数超过10万,与在蓬皮杜中心举办的其它艺术展的参观人数持平。萨亚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他说,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艺术市场显示出勃勃生机,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大城市涌现出一批现代艺术的探索者,他们激情丰盈,开拓进取,使中国的现代艺术满怀自信地走向世界。

巴黎是法国和欧洲的艺术之都,也是仅次于纽约的世界第二大现代艺术中心。上个世纪20年代起,中国大批青年艺术家来这里学习研究欧洲绘画,从优秀的法国与欧洲文化传统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先后从中国来到巴黎的赵无极、朱德群而今是法兰西艺术美术院院士,堪称法国画坛的大师级人物。越过历史时空,中法美术交流再现高潮,近年来,我国一批批青年艺术家负笈法国,其中一些人在法国的艺术院校获得各种竞赛的奖项,成为明日之星。与此同时,法国公众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到中国书画班去学写汉字,画中国画,已成为不少法国人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双向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影响,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文化交流形象。它就像一个植物园,“各种植物竞相媲美,相互共生,相互共鸣,共同参与创造”。《东方既白》画展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本报巴黎10月13日电)(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此条目发表在媒体报道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