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 艺为人生的选择(1) —吴宁口述

执笔/张萍、卢楠 编辑/祖佳 图片提供/吴宁

4月23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60年前的这一天,南京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的新闻号外,被涌上街头的北平市民争先恐后地传阅着。受欢庆群众的感染,吴作人用生动的画笔留住了这一历史瞬间,这就是写实主义题材的杰作、油画《解放南京号外》。坚持“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正是吴作人60年前拒绝“南迁”,留在北平迎接解放的原因。

北京大学燕南园一幢古朴的小楼里,有一间专门整理吴作人档案的办公室。在那里,我们见到了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吴作人先生的后人吴宁。在春日暖意的阳光中,吴宁为我们讲述了外祖父吴作人“艺为人生”的艺术道路。

  

吴作人(1908~1997)原名之寿。祖籍安徽泾县。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画家。

初遇良师

1927年夏天,吴作人考上了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然而,上海艺术大学招生广告所说的美术系由徐悲鸿执教一事却是子虚乌有,这所大学的老师里根本没有徐悲鸿,这令奔着这位大师去的吴作人很是失望。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田汉在上海艺术大学的文学系开设了文学课,喜爱文学的吴作人特意选修了这一课程。在田汉的讲授中,吴作人不仅加深了文学造诣,更重要的是,田汉讲到的“普罗艺术”使吴作人意识到“普罗”即指无产阶级,“普罗艺术”就是要求艺术反映劳苦大众、反映无产阶级,这无疑成为吴作人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启蒙。

因为与田汉有旧交,徐悲鸿应邀来上海艺术大学讲了一次课。演讲完之后,徐悲鸿在田汉的陪同下参观美术系一年级学生的作品。当看到一张希腊男青年头像雕塑的素描时,敏锐的徐悲鸿已经觉察出这张画中表现出的才气。他问道:“这幅习作是谁的画?”周围的学生连忙将吴作人叫来。徐悲鸿对他说:“你的画画得不错,艺术上颇有天赋,但还要加紧用功。礼拜天清早,你来我家看画吧!”说完,他抽出一张名片递给了吴作人。到了约定的时间,吴作人非常兴奋地去了徐悲鸿霞飞坊的寓所。徐悲鸿先让他看了几本画册——那只是一些普通的书。原来,当时的印刷品是很珍贵的,徐悲鸿乃爱书之人,他要先看看吴作人对待书的“态度”。看书很认真的吴作人顺利地通过了这层“考验”。这之后,徐悲鸿才又拿出几本比较珍贵的书来。就这样,一来二往,吴作人成了徐悲鸿寓所的常客。

《纤夫》1932年

1927年底,上海艺术大学被上海巡捕房所封。此后,田汉创建了南国艺术学院,亲任院长,并主持文学系;欧阳予倩主持戏剧系;徐悲鸿主持美术系。吴作人成为徐悲鸿主持的美术系的正式学生。

  田汉在南国艺术学院开学典礼上宣布:“本学院是无产阶级青年们建设的研究艺术的机关”,成立目的是让“奋发有为之贫苦青年参加吾等在野的艺术运动”。在南国艺术学院里,吴作人打下了扎实的写实基本功,同时进一步受到了左翼文艺思潮的浸淫,使他更坚定了现实主义思想。

不久,因徐悲鸿夫人蒋碧薇的反对,徐悲鸿不得不离开南国。当时,徐悲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临走的时候,他仍为吴作人设想周到:“你到南京去,可以继续跟我学画。”

《解放南京号外》1949年

1928年秋天,吴作人遵从老师的嘱咐来到南京中央大学,当了一名旁听生。他严格地按照徐悲鸿“宁方勿圆,宁拙勿巧,宁脏勿净”的要求,认真习画,同时吸取多方面的知识。

徐悲鸿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影响,坚持现实主义观念和写实的艺术方法。吴作人在与徐悲鸿学习期间,深刻领悟并实践着徐悲鸿的这一主张。早在1920年代末,在田汉创办的《南国周刊》上,吴作人发表了他的第一幅作品——题为《和平神下的战舰》的素描,将为标榜反战意志而树立在上海外滩租界地上的和平女神铜像和不远处黄浦江上停泊的外国军舰画在同一幅画上,表现了吴作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反侵略的民族意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现实主义艺术道路的自觉选择。

然而,吴作人的左倾思想引起了当局的注意。1929年底,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以“中央大学没有旁听生制度”为借口,把吴作人逐出了学校。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此条目发表在媒体报道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