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2019-2021年度公益项目介绍

1 艺术史专项基金

“艺术史专项基金”于2010年成立,旨在通过提高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逐步完成国际艺术史研究领域格局的改变,引导从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主的艺术、文化方法,向西方与中国两大审美体系双峰并峙局面的转变。

“艺术史专项基金”成立后,主要工作任务是资助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的申办和筹办工作。在该专项基金的长期资助下,中国于2016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共有来自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余位专家和年轻学者、在校学生参会并参与讨论,其他普通听众参与近万人次。会后陆续收到国际学界的反馈,对北京大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该学术大会自1873年以来,第一次在亚洲和非西方国家举办。作为国际文化艺术界的重要会议,每四年召开一次,被称为国际文化艺术史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第34届北京世界艺术史大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成果,让世界通过艺术认识和了解中国,促进艺术史学的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也是中国引领全世界的艺术史学者向着艺术史发展新方向迈进的关键时刻。

第34届北京世界艺术史大会以“不同时代与不同文化中的艺术与艺术史”为主题,打破了艺术史界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强调中国艺术史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艺术史都应具有与西方艺术史并重的地位。这一重要学术成果的体现及会议影响的延续性,通过大会论文集的出版与分送予以实现。大会之后,“艺术史专项基金”资助了《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文集》(全三卷)的编辑和出版。文集共收录324篇文章,其中英文224篇,中文99篇,法文1篇,云集30多个国家300多位艺术史学者最新成果,分21个主题板块,展现当今艺术史学界研究进程,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该书于2019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上海)正式出版。文集出版后,分寄国内外参会学者及世界各主要学术机构的图书馆,包括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国国家艺术史中心、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史中心等。

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开幕之前举行的全体会员大会上,我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被选为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这是该学会的首位非西方学者担任主席。朱青生理事长在主持国际理事会期间(2016-2021),积极展开工作,一方面他主持学会的常规工作——第35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意大利/巴西)及国际艺术史研讨会(日本、印度)的筹备和举办,另一方面他锐意创新,在恢复国际艺术史学刊、建立官方网站、开拓在线课程、建立全球图像链接系统等方面,领导国际艺术史界的联合,共同推进全球艺术史的研究与交流。“艺术史专项基金”支持中国在国际艺术史学会的领导地位,资助国际艺术史学会秘书处在中国的工作,有力促进了中国的艺术史界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史家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软实力。

2019-2021年,“艺术史专项基金”还资助了其他艺术史相关项目。《中国当代艺术批评问题——2010中国当代艺术理论批评研讨会论文文集》于2020年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汇集了二十余篇参加“第二届中际论坛”的中西方批评家、学者的主题发言及论文,内容涉及当代艺术批评的多个维度。中西方艺术批评领域专家,通过各自不同的方法,探讨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到底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论,中西艺术批评的差异在哪里等当代艺术领域里的基本问题。

由“艺术史专项基金”资助翻译的《詹森十九世纪艺术史》于2021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采用组合译法,先由北京大学英语系师生初译,后由语言专家和艺术史专家进行多轮校对、术语替换而完成,译著共约52万字,是19世纪西方艺术史的经典之作。

此外,“艺术史专项基金”还资助了希腊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英语等多语种的翻译项目,展开艺术史多语种术语表的研究,推进瓦尔堡研究、卢浮宫翻译、达利全集翻译、希腊艺术史研究等学术研究项目,开展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史著作的外译,扩大中国艺术的影响力,增进世界对中国艺术的了解与研究。

通过“艺术史专项基金”的资助和支持,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提高,达到了设立此专项基金的基本目标。

 

2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是我基金会参与主办的每年一度的展览,自2015年开始,已举办了7届,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超越一般性的艺术展,通过“一年之鉴”这一时段性学术方法,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为基础,全面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在上一年度的整体成果,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动向。

2019-2021年共举办了3届6次“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2019年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由我基金会与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于2019年6月25日至8月31日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展览在2018年全年3761个艺术展览和活动、3984种文献阅读综述、14000多位艺术家的活动档案的基础上,经过甄选、补充,最终展出138位选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著录的艺术家在2018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28位/组艺术家的原作。

2020-2021年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9”,其系列展览包括3部分:深圳“坪山站”(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3月28日于坪山文化聚落展览馆,由我基金会与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上海站”(2020年12月25日至2021年4月11日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由我基金会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及“网络展”(2020年12月29日上线(http://cmaa2019.eqxiuzhan.com)。“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9”在2019年全年3941个艺术展览和活动、4319篇文献阅读综述、15000多位艺术家的活动档案的基础上,经过甄选、补充,最终呈现107位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著录的艺术家在2019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在深圳展出的24位/组艺术家和在上海展出的10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在上海展览期间还主办了3场学术讨论会:《当代艺术与公共现场:跨界及空间延伸》(2021年3月27日)、《今天我们还能如何“替代”——替代性艺术空间的一些新的实践和反思》(4月10日)、《为谁的美术馆——民营美术馆发展的可能性探讨》(4月11日)。

2021-2022年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0”,包括“网络展”(2021年11月14日上线http://cmaa.cvspku.org)及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行的线下实体展(2021年12月25日至2022年4月10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0”在2020年全年1819个艺术展览和活动、文献3168篇、涉及6000多位艺术家的活动档案的基础上,经过甄选、补充,最终呈现99位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著录的艺术家在2020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在上海展出的10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在北京展览同期举行了系列学术活动,采取线上与线下混合的形式,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0”启幕仪式暨讨论会(2021年11月14日),“年鉴艺术家对谈”(11月18日)及3期“年鉴对谈沙龙”,主题分别是“后疫情时代的艺术与社会”(11月25日)、“策展性与策展力” (12月17日)、“公共艺术与城市再造” (12月28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的师生,以及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共30余位嘉宾及上百位观众参加了线下活动,上千人参加了线上活动。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作为中国唯一的当代艺术长期、稳定的项目,集档案、年鉴、展览为一体,在学术界具有高度的学术地位,在国际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业内好评。在年鉴展期间还推出了对儿童的导览,以提升儿童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我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3 吴作人及其周围项目

为深化艺术档案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推进艺术家档案整理和全集编辑的新方法新技术,同时也为了加强对吴作人先生本人作为20世纪“百年巨匠”的艺术和思想的研究,2006年开始设立“吴作人及其周围”项目,对以吴作人先生为中心的艺术界,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的各种现象、事件、人物和作品进行收集、整理,进而为学界提供研究的基础资料。

“吴作人及其周围”项目从建立“吴作人档案”开始,对吴作人先生的所有作品、照片、信函、日记、文章、诗、随笔及报纸、杂志、请柬、贺卡、画册、影像等全部文字资料、图像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并进行人物访谈,通过个案研究,揭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重要内容。

“吴作人档案”的学术目标是建立一套周全的电子档案系统,把以吴作人为中心的人物的作品、活动背景资料者录入一个电子数据库,原始文稿和图像扫描保存,同时又有一个索引结构。在档案基本建立之后,以专书的方式出版一套史料性图文总录,即《吴作人全集》。

经过多年长期不断的工作,探索出一整套建立艺术家个人档案的方法与规范,进而将“吴作人档案”的经验扩展到现当代多位艺术家和批评家,设立多个档案专项,如“萧淑芳档案”、“徐悲鸿档案”、“江丰档案”、“侯一民档案”、“彦涵档案”等。

各档案每年开展深入细致的档案收集、整理及研究工作,并组织或支持各种展览、学术讨论会、书籍出版等。展览包括2007年“十张纸斋(1953-1957)——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个案”、2008“学院与艺术——吴作人百年诞辰纪念展”、2009“吴作人——融汇东西”(比利时展)、2009“造化天工——吴作人写生作品展”、2010-2011巡展“素描基础:新中国画的革命?”、2011“百年绰约——萧淑芳百年诞辰纪念展”、2011“容华淡伫——纪念萧淑芳诞辰一百周年水彩画精品展”、2011“发现:百年江丰文献展”、2012“武器:彦涵革命战争时期艺术作品展”、2013“侯一民两张历史画学术解析展”、2016“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1927-1949)”、2017“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萧淑芳《佛子岭水库》研究展”、2018“执手同道——吴作人、萧淑芳合展”、2018“此身犹未出苏州——吴作人与苏州研究展(第一回)”、2019“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黄河三门峡》研究展”、2020“艺夺天工——吴作人中国画金鱼作品研究展”、2021“但替河山添彩色——1961年吴作人东北旅行写生研究展”等。其中“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1927-1949)”在文化部评奖中荣获“2016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大奖(文号:办艺函〔2017〕136号),该奖项是中国艺术展览的最高奖。

出版物包括2008《百年作人——吴作人百年诞辰纪念文集》、2008《〈学院与艺术〉展览图录》、2008《吴作人年谱》(待定本)、2011《百年绰约——萧淑芳艺术》、2011《辛亥同时——萧淑芳生平》、2012《美术学院的历史与问题》、2013《侯一民两张历史画学术解析展》、2013《徐悲鸿年谱》(待定本)、2014《吴氏门风:一个现代家族的生态与经历》、2016《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1927-1949)》。

2019-2021年,各档案继续开展深入细致的档案收集、整理及研究工作。“吴作人档案”的最重要学术成果是即将在2022年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吴作人全集(1908-1949)》(共7卷),该书已获得“国家出版基金”。此外,“吴作人档案”为在苏州吴作人艺术馆举办的“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黄河三门峡》研究展”(2019)、“艺夺天工——吴作人中国画金鱼作品研究展”(2020)和“但替河山添彩色——1961年吴作人东北旅行写生研究展”(2021),在泰康空间举办的“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和水利工程”(2020),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素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2020),在杭州全山石艺术中心举办的“问道寻源——留学比利时五人油画展”(2021)提供丰富详尽的文献资料与原作支持,为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百年巨匠·吴作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胜利时刻》(2020年9月3日播出)的拍摄提供充分的学术支持。2021年“吴作人档案”还积极为建党100周年的各项活动提供学术支持,包括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第42集——吴作人先生的《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广播艺术团联合出品的大型民族交响史诗《崛起》中吴作人先生创作的《过雪山》,由中国老教授协会组织的《百年辉煌——中国老教授线上美术作品展》等。“吴作人档案”还为吴作人研究提供充分的学术支持,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与研究工作坊论文集》中发表学术论文《吴作人欧洲留学》(2020),在《油画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吴作人油画色彩变革》(2021)。“萧淑芳档案”为法国第十大学的博士论文《萧淑芳的艺术创作(1949-1976)》(2021)以及为冬奥会编写的《冰雪文化学术图典》之《冰雪消融: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冰雪文化》(张小军、杨宇菲著)一书提供丰富详尽的文献资料与学术支持。

“吴作人及其周围”项目(即艺术档案项目)是本基金会工作的特色项目,为中国艺术史的基础性建设和结构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专业型基金会应该承担的“学术示范作用”。随着“多档案建设”及单个档案的深度整理,以及与国际艺术档案建设者的广泛交流,吴作人基金会将在艺术档案这一领域持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4 艺术档案专项基金 

为保证当代艺术的档案收集、情况调查和问题研究等学术工作长期稳定地开展,2010年开始设立“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专项基金”,资助方向包括当代艺术研究、编辑和出版、展览及资助青年艺术从业人员。2021年“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专项基金”更名为“艺术档案专项基金”。

“艺术档案专项基金”主要在档案、年鉴、展览、研究、交流及“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等方面展开公益活动。

“艺术档案专项基金”支持“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对中国当代艺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始建于1986年,记录中国艺术发展的各种现象和数据,保存重要的图像及文字史料,是关于中国艺术的创作、活动、教育和市场的综合调查数据库。“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建立了800多个当代艺术家的档案,并对抽象艺术、摄影艺术、影像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建立专题档案,为编辑《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提供学术基础。2019-2021年期间,“中国现代艺术档案”继续推进当代艺术家档案建设,着手1979-2004年艺术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并为“40年40件摄影作品”的评选与展览准备档案基础,展览将于2022年在北京、厦门举行。

“艺术档案专项基金”支持《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每年一卷的编辑工作。《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是国内首部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题的大型年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从2005年开始,每年一卷,已编辑完成2005-2020共计16卷。《年鉴》完全从学术规范出发,不介入任何营利运作,尽可能调查和记录新的艺术观念和新的艺术人才,为中国艺术的创造性实验提供基础性工作。从2015年开始举办的每年一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即是《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学术成果的展现。2019-2021年期间,“艺术档案专项基金”编辑完成了3卷年鉴,分别是《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8卷、2019卷和2020卷,并为3届6场“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提供了学术支持。

此外,“艺术档案专项基金”还对当代艺术展览、各类探讨当代艺术问题的学术活动以及有关当代艺术的学术研究予以支持。2019-2021年期间,组织“多元实践:中国当代艺术档案研讨会”,汇集国内多家主要艺术档案机构的负责人和学者,总结中国当代艺术档案工作的现状和趋势(2019);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商学院、云南大学计算机系专项开展合作研究,探索基于数字分析的当代艺术研究(2019);在《艺术工作》、《画刊》、“凤凰艺术”等多家媒体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探讨档案的概念、功能、方法论等诸多问题(2020-2021)。

2020年,在北京大学和798艺术区的支持下,开设了“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这一实体的档案空间承担了收集当代艺术前沿信息、展览、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等诸多功能,并提供查阅服务,向公众开放,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与对外展示和交流的中转站。“艺术档案专项基金”对“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的学术与行政工作提供支持。2020-2021年期间,“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专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1.“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9”网络展示及相关学术活动(2020.12.29-2021.4.11);2.“噢,孩子们!千禧一代的家庭史”北京大学家庭史写作文献展(2021.9.19-10.15),展览通过呈现10位同学的家庭史物件与29份家庭史写作文本,以对话访谈、收集物品的方式,打捞、拼凑家庭的记忆碎片,经由家庭媒介档案,重返20世纪。展览期间举办了两场主题为“越来越规矩的‘田野’和始终不安分的‘现场’——关于当代艺术中的田野工作”和“记忆媒介的操作:女性叙述者”的讨论会;3.“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0”网络展示及相关学术活动(2021.11.14-2022.4.10);4.“图像-媒介系列工作坊”共4期(2021);5.承办“科学图像:再现、想象与虚构”跨学科讨论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美院、四川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十几位学者参加(2021)。

“艺术档案专项基金”与北京大学合作,在长期积累的学术基础上,力图在更高层面开展学术教学与研究活动,为强化中国艺术学科整体建设,推动中国及世界艺术的学术研究和发展作出基础性贡献。

 

5 艺术批评专项基金

由我基金会与贾方舟、皮道坚、鲁虹、孙振华、杨小彦、邹跃进、杨卫、彭锋、王林等资深艺术批评家共同发起,于2009年成立公益基金“中国艺术批评专项基金”,旨在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为艺术批评家的各项学术活动提供无先决条件的资金支持,以使批评远离因经费困难导致的困扰,从而保持批评的独立性和学术的严肃性。2021年“中国艺术批评专项基金”更名为“艺术批评专项基金”。

“艺术批评专项基金”资助的主要活动包括1.召开一年一度的“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从2009年“第三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开始,到2021年“第十五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共支持了13届批评家年会,同时每年编辑出版一本《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文集》;2.举办专题学术讨论会,相继举办中国行为艺术30年、中国女性艺术30年、中国装置艺术30年和中国影像艺术30年系列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中国行为艺术》和《中国女性艺术》两本文集;3.出版批评家系列丛书共6本,包括《批评家访谈录》之《生命之河》(2本)和《生命之火》(2本)、《艺术的态度:当代艺术批评家访谈录》及《批评的人生:批评家素描》;4.建立并维护中国艺术批评家网及微信公众号。

2019-2021年,“艺术批评专项基金”主要支持的公益活动有:资助举办“第十三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2019.11.9-10日广州)、“第十四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2020.12.11-12宜兴)、“第十五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2021.11.27长沙),并出版了《2019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批评文集》、《2020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文集》、《2021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文集》。

“艺术批评专项基金”在推动批评的良性发展,促进中国艺术界的繁荣与多样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 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

“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启动于2010年,正式成立于2012年7月15日,其宗旨是致力于支持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质的青年策展人。“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资助的活动包括1.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项目空间”计划,共举办了19次展览,有19组策展人(团体)、近50位艺术家参与了展览;2.举办2次国际知名策展人“大师工作坊”及中日青年策展人座谈活动,共邀请了20余位国际知名策展人到场授课,30余位青年策展人参与了活动;3.开展青年策展人海外研修计划,共派出3位青年策展人赴美国合作机构研修,并回国举行了汇报展览“虚实莫测:抵抗真实的真实时代”(2018上海)。

2019-2021年,“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主要开展的活动包括1.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联合主办2020“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活动,分别以“全球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表达”、“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科技创新与策展未来”和“全球与本土”为主题,在中华世纪坛开展了4场学术讨论会,共有8位学术召集人、8位学术评议人及41位青年策展人参加;2.发起并支持“第四届新青年·当代艺术国际推广计划”(2019上海);3.推荐并资助青年策展人参与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与湖南美术馆共同举办的第三届“策展在中国”讨论会,并在第3辑《策展学丛》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文章(2020);4.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虚拟策展实验室展开合作,推进“虚拟策展·云对话”项目,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虚拟策展实验室的平台上,招募青年策展人将策划带到线上展示空间之中,同时也让策展项目的评议专家、青年策展人,甚至艺术家参与到虚拟展览中。这是专项基金近年由于全球疫情蔓延所作的业务调整,将项目发展聚焦于全球数字化未来趋势,为青年策展人提供策展的虚拟空间,形成可视化策展方案的可能性。

“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利用艺术管理学科优势,第一个在中国推动青年策展人培养计划,为中国青年策展专业人才培养与扶持方面做出了示范作用。

 

7 汉画专项基金

为提高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水平,为“中国图像志”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2009年开始设立“汉画专项基金”,以建立中国汉代图像数据库、编撰《汉画总录》、展开汉代图像研究为基础,对重大国学项目即汉画的学术工作进行资助。

《汉画总录》是用现代的科学著录和编号方法,对全国所有汉画像石产地的画像石原石进行重新记录和完整发表的一部汉代图像数据库,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2&ZD233)。“汉画专项基金”成立以来,已完成对53卷《汉画总录》编辑工作的资助,包括南阳(第11-30卷)、邹城(31-33)、沂南(34-36)、淮北(37-38)、萧县(39-41)、安丘(42-43)、徐州(44-50)、沛县(51-52)、徐州(53-57)、淮安(58-59)、莒县(60-63)。其中《汉画总录•邹城卷》(第31-33卷)获得了全国“第27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奖”。在2019-2021年期间,“汉画专项基金”资助完成了30卷《汉画总录》(第34-63卷)的编辑工作,并开始编辑金乡(64)和长清(65),同时资助学者为编辑总录而赴汉画像石产地的学术考察与交流工作。

为便于研究者的检索和研究,“汉画专项基金”资助“汉画图像数据库”的建设,2019-2021年期间完成对《汉画总录》42卷全部数据的上线工作,向学界免费提供,以促进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为《汉画总录》的外译(首先中译英)提供学术支持,以推进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传播。

2019-2021年,“汉画专项基金”资助“汉画研究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对至今为止所发表的研究文献进行分阶段的耙梳和补充,并努力推进古文献数据库在研究中的使用,建立古代文献与图像的结构性对应研究;建立“内亚专项”数据库,已规划编写13个具体区域,分为中亚中部、中亚南部、新疆和蒙古高原四大块,涵盖汉代匈奴各部、鲜卑各部和西域诸国的考古地点、博物馆等;推进汉画文本分析,从《汉画总录》画面描述文本中利用依存句法分析并设计依存语义路径模式进行图像元素之间的关系抽取,目前实现的方法在有效性和效率上优于基于规则的关系抽取方法。

为促进汉画学术研究的整体提升,“汉画专项基金”资助汉代画像研究学刊《中国汉画研究》的编辑以及国际国内学术讨论会和学术论文的发表。2019-2021年期间,资助举办第一届“北魏平城的身份塑造和传统融合”国际学术讨论会(2019)、“图-词-物——考古学、历史学和艺术史三者的关系讨论会”(2019);资助学者参加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第二届(总第六届)石刻论坛,做学术报告并开展学术交流(2020);资助研究的专著《汉代建筑图像研究——以苏鲁豫皖地区为中心》于2020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汉画专项基金”与北京大学合作,通过资助重大国学项目,对弘扬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塑造东方古老文明大国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8 儿童美育专项基金

“儿童美育专项基金”于2018年建立,致力于开发“现代的未来人类”,帮助下一代在图像时代和智能社会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全面和充分地发展。

“儿童美育专项基金”在专业上与中国美协的少儿艺术委员会合作,在管理上与国家教委的艺术教育委员会协调,从素质教育、知识教育、技能训练、图像技能基础课程四个方面对儿童美育进行顶层设计,建立了实施手段、评价标准、观念测试方法等,并通过一系列实验项目进一步优化教育理论。

2019-2021年,“儿童美育专项基金”的主要资助方向是全力推进大众美育,致力于全国性的儿童美育计划。率先实验通过网络课程的方式,将艺术教育课程传送给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以实现教育公平。2021年参与“2021蒲公英美育夏令营”,前往云南景洪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在考察五个实验点校(基诺中心小学、嘎洒曼海完小、嘎栋中心小学、嘎栋曼典小学、勐旺中心小学)和四个村寨(基诺乡亚诺村、嘎洒镇曼贺纳二村、嘎洒镇曼典村回老小寨、勐旺乡瑶家大寨村)的过程中,开启《儿童世界艺术地图》课程计划,进行数次教学实验,并与当地教师切磋边远地区儿童美育教学问题。回到北京后在北大附小讲授《儿童世界艺术地图》,并把录制下来的课程制作成慕课形式(线上课程),以利于云南乃至所有边远地区儿童的远程学习。《儿童世界艺术地图》视频课于12月落地云南景洪,嘎栋中心小学111名学生以及景洪市嘎洒、嘎栋、小街、勐龙、基诺5所小学及勐海县勐遮镇黎明艺术幼儿园美术教师共计20余人参加了培训。之后《儿童世界艺术地图》视频课进一步扩展到杭州市银湖实验学校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的三所外来工子弟学校(万翔学校、沙湾福涌学校、沙湾西村育才小学)进行试点。下一步将根据教师和同学们的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课程,以期为争取教育公平、开拓儿童美育视野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儿童美育专项基金”还为西南边陲云南嘎栋中心小学捐赠“激光雕刻机”等教学设备,支持当地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儿童艺术创作(2021)。

除了推动乡村学校美育建设之外,“儿童美育专项基金”还利用美术馆的优势,对城市里的儿童进行当代艺术与经典艺术的普及教育,在我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吴作人萧淑芳合展”等展览中进行儿童导览,对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开展艺术史和创造性的教育。

“儿童美育专项基金”与中国美协少儿艺术委员会、“蒲公英行动”及全国美术教育专业院校师生合作,为艺术赋能乡村教育,拓宽儿童知识结构与艺术素养,实现教育公平,作出了积极的尝试,起到了示范作用。

 

9 《吴作人全集》项目

为推动吴作人艺术及其教育思想的研究,我基金会从2009年开始筹备《吴作人全集》项目,2013年正式进入编辑阶段。《吴作人全集》是以“吴作人档案”为学术基础的一套史料性图文总录,在编辑方法上采取国际最先进的全集编法(Catalogue Raisonné),不再采取过去以画种分类编全集的方法,而是以吴作人创作作品年代为次序,分成若干卷,将所有的作品,连同相关的背景材料、通讯、文章等顺次编辑,以期充分揭示各个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原因、动机、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风格的变化和材料使用的细微证据,使得全集可以达到全面总结的意义,也同时成为学术研究、艺术市场的重要依据,力图将之打造成中国的艺术家全集编辑的新标杆。

2019-2021年,《吴作人全集》项目完成了从1908年吴作人先生出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7卷的全部编辑及排版校对工作。2020年在《画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证俱全:民国美术文献勘校举隅》,介绍《吴作人全集》的编辑及考证方法。《吴作人全集(1908-1949)》(全7卷)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将于2022年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10 世行项目

“世行项目”是由世界银行2001年捐赠,主要用于基金会能力建设项目。2016年,为纪念已故中国公益思想家朱传一先生,本基金会作为10家联合发起基金会之一,参与建立“传一慈善文化基金”和第一届管委会的管理工作。该基金以专项基金形式设立于爱德基金会,简称“爱德传一基金”。

“爱德传一基金”的宗旨是与公益慈善同仁“共建慈善文化平台,共享慈善文化价值”,其目标包括:1.挖掘和梳理中国慈善公益行业思想文化资源;2.鼓励和推动中国慈善公益行业理论探索和创新;3.介绍和推广国际先进的现代慈善文化、理念及经验;4.构建和发展中国公益思想文化体系;5.传承和弘扬中华慈善公益思想文化。

“爱德传一基金”的项目工作主要围绕“推动公益慈善价值、理论与知识体系的传承、建设、传播、交流与共享,实现公益慈善文化对公益慈善实践与创新更好的支撑和促进”而开展。2019年6月正式启动运营至2021年以来,传一慈善文化基金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从思想、价值观、专业能力等多个维度帮助公益组织及公益从业者进行综合素质上的提升。

1.策划并组织“传一沙龙”。传一沙龙以青年公益人为主要受众,旨在创造一个兼容并包的公共空间,鼓励他们从日常事务中抽身,以倾听,以思考,以交流,并从中开启新思维、挖掘新潜能、汲取新愿力。2019年7月至今,传一沙龙已累计举办25期。

2.策划并组织“传一对话”。传一对话旨在筑造一个融专注倾听与真诚对话、问题探讨与生命思索为一体的思想激荡场域,以追求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的公益行动者为主要受众,邀请他们在开放、平等、相互尊重的公共对话中,通过倾听与理解他人的独特思考,重新反观和认识自我、现实世界与时代精神,进而重建连接,并共同拓展更宽阔、更自由的思想及行动空间。2021年,传一对话举办了第一季共6期的“人的应当”系列云对话。

3.编辑并出版“传一文存”。回顾、反思与沉淀,是促进一个行业、一项事业走向理性、成熟与跨越的必需元素。爱德传一基金基于使命,自觉有责任在当代中国公益慈善文化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益慈善发展的思想轨迹与以公益为志业者的心路历程。这是编辑传一文存的初衷。而从长远来说,传一文存希望做中国公益慈善思想争鸣、实践创新的一个历史见证者,同时也做一个公益慈善文化与价值火种的保存者和传递者。2020年,传一文存出版了第一本文集《以公益为志业:陈越光慈善文化言语集》。

4.编辑并出版“已故公益人纪念集”。编辑并出版已故公益人纪念集,首先是为了纪念。这纪念既是我们对前辈的致敬,也是我们对他/她走过的路、想过的问题、做过的努力的追忆与记录。同时,我们也借此回顾中国社会转型和公益慈善发展的历史,并在一个更宽广的视野里,一起发现当下的问题与瓶颈,体验公益共同体的存在,并确认今后仍须努力的方向与重点。2019年7月以来,已故公益人纪念集已编辑并出版两本,分别是《朱传一文集》和《商玉生纪念文集》。

5.参与策划和组织热点事件/重大议题的交流讨论。2019年以来,爱德传一基金始终主动、积极地联合伙伴机构,策划并组织各类行业讨论会,及时回应由热点事件引发的行业关切与探讨。其中,包括参与“社会组织抗击新冠疫情协作网络”,策划组织了共7期的“CNC-COVID19行知行交流会”,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爆发与紧急响应的背景下,为社会力量搭建立总结经验与教训、提炼方法与智慧、探讨协作与未来的交流平台。此外,还参与策划和组织了“从水滴筹争议看求助者与捐赠者的权益保护”公益沙龙、“疫情阴霾下洪灾来袭,民间公益力量如何动员社会参与?”、“在数据更深处追问99公益日”、“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之现状与展望论坛”等多种行业讨论会。

“世行项目”作为最早对中国的基金会开展能力培训的项目,为推动中国基金会的能力建设和持续发展,作出了示范性的作用。

 

11 萧勤国际艺术基金

“萧勤国际艺术基金”是2012年由艺术家萧勤先生发起建立的一项公益基金,旨在创造及推动艺术在世界上对人类精神价值及进化的影响。萧勤先生生于1935年,是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之子。他成长在台湾,后留学欧洲。萧勤不仅推动了台湾现代美术运动并形成重要影响,更在现代艺术的国际舞台上提供了东方人特有的观点与形貌,被喻为华人现代艺术先行者。“萧勤国际艺术基金”的业务范围包括筹划国际艺术展览及文化交流,举办艺术及文化之专题座谈会,在社会及生活上推动艺术文化之深层意义及精神教育。

2019-2021年,为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美育,“萧勤国际艺术基金”资助制作萧勤先生作品《在永久花园的-6》的版画,用于艺术展览,及为美术教育和美术普及之目的捐赠美术馆、学校等公益活动。2021年该基金余额为零,经“萧勤国际艺术基金”发起人萧勤先生及“萧勤国际艺术基金管理委员会”同意,予以注销。

 

12 吴作人研究专项基金

为支持和促进对吴作人的艺术及教育思想的研究,吴作人亲属于2009年捐款设立“吴作人研究专项基金”,专门资助学者和学生对吴作人的艺术与思想开展研究。2013年“吴作人研究专项基金”资助出版了《吴氏门风:一个现代家族的生态与经历》。

2021年“吴作人研究专项基金”资助出版《十张纸斋(1953-1957)——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个案》。该书是为200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研究性展览“十张纸斋(1953-1957)——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个案”而出的学术专著暨画册。该展览于2007年4月12日-4月25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主办。

《十张纸斋(1953-1957)——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个案》是一部对吴作人先生及其同事的研究专著。“十张纸斋”是1953-1957年中央美术学院部分教师在吴作人家中开办的艺术进修聚会,这个聚会的参加者几乎涉及到中央美院所有最为关键的人物,而中央美院又是当时中国艺术文化界的一个集中要点,对当时的文化艺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该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篇同名的北京大学硕士论文,第二部分是2007年“十张纸斋”展览中的文字、展场照片及展品图片,第三部分是作品合集。2021年《十张纸斋(1953-1957)——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个案》一书完成编辑工作,稿件交付出版社,将于2022年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正式出版。

 

13 吴作人艺术奖

“吴作人艺术奖”是由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设立并执行的艺术奖。该奖集艺术界的权威而做出的纯粹专业的评价,其价值在于学术的严肃性和意义的文化性,鲜明地体现吴作人先生所倡导的艺术精神。“吴作人艺术奖”从1989年开始颁发,是我基金会成立之初即开展的重点项目。2005年起,逐步规范评奖办法,确立三大分类奖项,即造型艺术奖、艺术史论奖和青年艺术家奖,并颁发了四届“吴作人艺术奖”,共有29位(组)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和艺术史论家获奖。第四届“吴作人艺术奖”于2018年完成,全山石获“造型艺术奖”,郎绍君获“艺术史论奖”,耿雪获“青年艺术家奖”。作为奖励,我基金会为获奖者建立艺术档案及出版学术著作。

2019-2020年,第四届“吴作人艺术奖·艺术史论奖”获奖者郎绍君先生的学术专著《探问集——20世纪中国画学研究》由商务印书馆(上海)正式出版。郎绍君先生从自己三十多来对中国画研究的论文中精选出28篇文章,探讨中国画研究在当代艺术中和世界范围内的意义、价值、前途和困难,提出卓有建树的理论和评论。该书围绕“20世纪中国画”,思考并探讨中国画的类型,流派,与时代、潮流、地域的关系,及其研究方法、传授与教育、革新省思等问题。该书一经出版,即被列为2020年国内出版的重要艺术史著作之一。

 

14 福特项目

“福特项目”由美国福特基金会2000年捐赠,主要用于开展对中国法律与基金会关系的研究。

2021年,“福特项目”的结余款用于资助“慈善法治圆桌汇”系列研讨会第三期“慈善组织的类型”和第六期“慈善捐赠的法律规范”。

“慈善法治圆桌汇”由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协办,金锦萍、刘培峰、马剑银三位慈善法学专家领衔,从2021年3月起,在每月第三周的周六上午,分主题连续举办10期。本系列活动邀请学界、公益慈善界、媒体、企业界等不同界别代表参加,旨在对《慈善法》相关的重要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持续以民间参与、社会协同的方式,为我国慈善法治的进一步完善助力。

2021年5月15日,由本基金会与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共同承办的第三期在北京举办,来自学界、公益慈善界、媒体、企业等不同界别的近40位嘉宾,围绕慈善组织的分类以及慈善组织的各种类型展开了深入探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社会事务室、北京市民政局社会组织工作处等部门也有代表现场参与。2021年8月21日,由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与北京大学道·安法学基金共同承办的第六期在北京举办,来自学界、公益慈善界、媒体、企业等不同界别的近30位嘉宾,围绕慈善捐赠的法律规范展开了深入探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社会事务室、北京市民政局慈善工作处也有代表现场参与。

“福特项目”作为最早开展对中国法律与基金会关系研究的项目,为推动中国基金会的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21年该项目在完成最后一笔资助后结项。

 

15 基金会国际论坛项目

根据2019年第四届第八次理事会的决议,第二届“国际艺术基金会论坛”开始筹备,论坛主题定为“全球性和区域性”。2020年初即开展对国内艺术基金会的调查工作。我基金会曾在2010年成立20周年之际,成功主办“2010艺术基金会国际论坛”,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韩国、港台地区和大陆多家知名艺术基金会代表及中外相关领域专家出席,共同探讨艺术赞助的来源、跨地域合作的有效模式、基金会如何推动艺术行业的发展等共同关心的话题。原计划以“2010艺术基金会国际论坛”为模本,在2020年下半年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第二届“国际艺术基金会论坛”。由于新冠疫情,第二届“国际艺术基金会论坛”无法按预期开展,被迫延期,2021年经第四届第十一次理事会批准,该项目取消。

 

16 吴作人萧淑芳合展

值吴作人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我基金会联合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执手同道——吴作人、萧淑芳合展”,于2018年9月21日至27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通过300余件作品,梳理吴作人、萧淑芳两人从各自的发展到相濡以沫的一段段转折的过程,表现两个人之间相互映照的关系,以此展开艺术家的创作经历、内心世界和一代宗师的胸怀与远见,以及和睦而美好的家庭生活。展览兼具学术性和观赏性,展出以来,受到业界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评价此次展览是“非常重要的学术成果”,认为基金会通过“吴作人档案”的开展与深入,将“吴作人先生的学术个案做成美术界对前辈艺术家研究个案的一个范本”。为了更好地宣传两位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结束后,制作了3D网络互动版,供观众随时随地观赏展览。2020年疫情期间,我基金会开拓“云观展”的模式,把“吴作人萧淑芳合展”以360度全景线上形式放到网上供学界研究交流与学习。

 

17 苏州吴作人艺术馆展览

吴作人艺术馆是在苏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吴作人先生晚年捐赠了90幅作品,在自己的家乡苏州建立的美术馆。吴作人艺术馆于1997年开馆。经进一步改造后,2016年重新开馆,以研究吴作人的艺术与教育思想为其工作重点。从2017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吴作人先生的研究性特展,由本基金会与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联合主办,苏州市吴作人艺术馆承办,至今共成功举办了5次展览:“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萧淑芳《佛子岭水库》研究展”(2017年9月16日-2018年4月6日)、“此身犹未出苏州——吴作人与苏州研究展(第一回)”(2018年9月8日至2019年5月20日)、“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黄河三门峡》研究展”(2019年9月28日至2020年5月20日)、“艺夺天工——吴作人中国画金鱼作品研究展”(2020年9月30日至2021年6月20日)、“但替河山添彩色——1961年吴作人东北旅行写生研究展”(2021年10月22日至2022年6月22日)。展后出版同名画册。本会为展览出借展品,并提供学术支持。展览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学术评价。

 

18 传统知识和艺术法律援助专项基金

为推动传统知识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保护文化多样性,由周林、龙文、成功与高超共同发起,于2013年建立了“传统知识和艺术法律援助专项基金”,旨在向致力于传统知识维护、延续、发展活动和艺术创作活动的群体、机构和个人提供法律援助,开展有关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基金成立后先后开展湖南隆回古纸基地建设、望星楼通书出版、云南新庄村古纸博物馆紫茎泽兰纸专利申请、云南阿昌族史诗传承、贵州河坝村绕家花枫香印染等传统知识法律援助项目。2021年,“传统知识和艺术法律援助专项基金”资助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阿昌族学者、传承人杨叶生先生记录、整理并翻译阿昌族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的传承保护工作。该专项基金在完成最后一笔资助后,经“传统知识和艺术法律援助专项基金”发起人周林、龙文、成功、高超同意,予以注销。

 

19 问道寻源-留学比利时五人油画展

藉中比建交50周年之际,2021年4月23日-6月24日,由我基金会与中国油画学会、浙江省博物馆和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问道寻源——留学比利时五人油画展”在杭州全山石艺术中心举办。此展是国内第一个规模大、规格高,以留学比利时五画家吴作人、沙耆、钟涵、赵友萍、胡振宇学习借鉴欧洲油画本体语言的角度进行学脉梳理的油画作品展。画展荟萃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和上世纪八十年代两批留学比利时的五位画家150多幅油画和素描作品。开幕当天下午举办了以“艺术传统与艺术语言”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

 

更多相关详细内容请见以下链接:

2019年基金会项目介绍

2020年基金会项目介绍

2021年基金会项目介绍